在阅读本文之前,诚邀您点击页面上的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您可以方便地获取未来类似的内容,同时也能参与讨论与分享。您的关注和支持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源泉~
文|李金睿
编辑|t
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,他的影响力深远而重大,但关于他身上的许多秘密,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历史资料的遗失等原因,至今依然被尘封。例如,秦始皇陵至今未曾被完全发掘,但随着考古学家的不断努力,越来越多的秦朝文化遗产和关于秦始皇的资料正逐步被揭示。
其中,考古学家发现秦始皇陵内竟埋藏着大量的水银。那么,秦始皇为何要在自己的陵墓中注入如此庞大的水银呢?这些水银又是如何获得的,以至于足够填满整个墓室?
展开剩余83%仅从陵墓的占地面积来看,秦始皇陵就十分庞大,达到56平方公里,并且建筑在山脚之下,形成了一种坚固的结构。根据古籍和一些民间传说,秦始皇陵内藏有许多机关和暗器,稍不留心便可能触发致命的陷阱。尤其是在陵墓的核心区域,也就是秦始皇的葬身之地,据说被注满了水银。
关于这一点,早在近代之前,众说纷纭。一些人认为陵墓中并没有水银,这不过是空穴来风;另一些人则认为,水银确实存在,但量并不大,可能仅仅作为一种防御手段,用以防止盗墓贼的侵扰;还有人认为,古籍中的记载不无道理,毕竟多种史料相互印证,加上秦始皇作为一国之君,获取大量水银并不是什么难事。
然而,现代的科学技术提供了确凿的证据。通过先进的探测仪器,专家们发现,秦始皇陵内确实埋藏着大量水银,且其体积庞大,远超想象。根据科学数据,这些水银的深度达到了35米,总体积估计超过100吨,甚至可能超过120吨。考虑到地质和环境的复杂性,这一数据仍然是估算的结果,精确度尚待进一步确认。
显然,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。无论是水银的运输,还是后期的灌注工作,都需要投入巨大的物力、人力和财力。而且,这还不包括运输途中可能发生的损耗以及制造水银过程中的浪费。每一项花费都不容小觑。那么,秦始皇为何要在陵墓中灌注如此巨量的水银呢?
自古以来,关于这一问题的解释有很多种。首先,一种普遍的说法是,水银具备防火防盗的作用。水银本身性质稳定,不易被点燃,且流动性极好。因此,陵墓内即使有长明灯,也不会引发火灾;同时,水银的存在也有效地阻止了盗墓贼的入侵。毕竟,面对这样大量的水银,哪怕是技术高超的职业盗墓者,也难以再产生觊觎之心。与生命相比,财宝不过是浮云。
第二种解释与秦始皇的雄图有关。秦始皇一生致力于统一六国,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,推行了车同轨、书同文、度量衡统一等改革,使得当时的中国变得更为强盛。而且,他还创造了“皇帝”这一称号,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。在生前,他令各国臣服,连匈奴也不敢南下侵犯。因此,秦始皇渴望通过陵墓中的水银,再现他在生时的辉煌。这些水银被用于构建陵墓中的地图,河流的形态也用水银精细刻画。水银不仅可以保持原貌,还不容易被土壤吸收,长久保持其形态。工匠们在为秦始皇的棺椁制作特殊容器时,也确保其能够漂浮在水银中,这样他就能在死后“遨游天下”。
最后,水银与秦始皇的长生不老梦想有着密切关系。传说中的术士认为水银能够帮助人实现长生不老,甚至羽化飞升。秦始皇为了追求永生,长期服用含有水银的“长生不老药”,虽然这些药物实际上是由重金属和草药组成,长期服用会加速身体的衰败,最终导致他在死亡前的健康急剧恶化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坚信水银能够让他保持尸身不腐,甚至有朝一日复生。因此,他要求在陵墓中注满水银,以期待死后能够逆转生死,重见天日。
水银的防腐作用的确不容小觑,如果陵墓内没有损坏,水银能够有效地保持尸体的完整性,避免腐烂。或许,未来有一天,科学技术能够揭开陵墓的神秘面纱,给我们带来千年后的“秦始皇”的面容。
除了秦始皇为何注水银之外,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,秦始皇是从哪里获得如此大量的水银的?当时的秦朝技术水平有限,人口也不多,工艺较为原始,如何满足需求?
经过调查,答案令人意外。为秦始皇提供水银的竟然是一位女性。这位女子名为“巴清”,但这一名字并非她的本名。专家通过考证得知,巴是地名缩写,怀清才是她的真名。她出身平凡,曾为一富商的妻子。丈夫去世后,她独自支撑家业,并通过一处丹砂矿致富,开始涉足水银的生产和贸易。凭借着这项生意,她成为了秦朝最富有的商人之一,并且成功地为秦始皇提供了大量水银。
怀清最终得以完成秦始皇的要求,提供了陵墓内大部分水银,而秦始皇也在商业上给予她相应的支持。据史书记载,怀清为秦始皇修建长城并提供炼丹原料,深得秦朝的重视,甚至获得了“怀清台”的建筑,待遇远超过许多宫廷妃子。
怀清虽然为商人,但她并未被人低估,反而在当时的社会中获得了极高的评价,成为了历史上令人敬仰的女性之一。她为秦始皇的建设做出了不少贡献,成为了财富与贡献并重的历史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